海尔金控“产业投行”掀起2019青岛·中国财富论坛赋能风暴

活动 经济网

7月5日——7日,2019青岛·中国财富论坛盛大开幕。论坛期间,围绕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升级,产、学、研各界大咖带来深度解读。在供应链金融与实体经济话题环节,海尔金控旗下海尔金融保理受邀参加本次论坛,物联网共享金融实践引发现场嘉宾关注。

“产业投行”模式是海尔金控的物联网共享金融实践的具体体现。作为“产业投行”模式应用之一,海尔金融保理创新的“链式信用生态”模式有着与供应链金融相似的内涵。

其在企业信用的基础上,链接资源方进行共创,通过信用变现、流通,带来产业生态的自演进、自迭代。它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升级——从单纯的金融服务升级为产业改造、升级、赋能的信用平台。

“链式信用生态”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的服务,而是将目光放在更加广阔的产业链上,实现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在闭合的产业生态圈中顺畅流通。对于产业而言它所带来的变革是怎样的?来自产业端的两个生动案例足以说明一切。

小玉米背后的大产业

在山东,玉米是主栽粮食作物之一。与分布广泛的种植面积相比,玉米产业受生产离散、信息不对称、农资成本高、农业合作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的困扰,长期以来始终难以创造量好效益。

“产业投行”模式下,海尔金融保理农业信用链群在当地构建起玉米产业生态圈。其打通产业链纵深,去除上百家中间商,建立了以合同为基础的信用增值体系,实现从化肥到种植到深加工,再到销售四维一体的信用经济闭环。这一举措让农民知道下游加工厂商需要什么,按需生产;让玉米深加工厂商能够追溯原材料质量,确保销量。

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,红星村合作社负责人老刘成为这一模式的首批受益者。如今,他直接从化肥厂、农药厂、种子厂采购农资,再将玉米销售给深加工企业。老刘表示,现在每亩成本降低了14%,销售额提高了6%,每亩盈利增加了120多元。此外,老刘还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,用于现代化灌溉、科学土壤监测施肥,让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使用量节约了近5%。

“产业投行”模式引领下,链式信用生态引发了玉米生态圈内各社群全面增值:农资农机社群销售提升销售提升20%,利润提升10%;农产品加工社群,产能提升150%,销量提升30%;农作物社群定金预售30%,合同履行100%;销售社群提升30%。生态攸关方总体增利20%-40%。

截至目前,链式信用生态从玉米产业链延伸到棉花、酿酒、柠檬酸等产业链,合计覆盖农民7000多户,土地30万亩,实现了跨区域、跨行业复制,有效助力产业转型。创新带来的效果也促使上述模式加速深入到更多领域和地区。

金融活水救活了缺灌农田

在我国云南元谋县,受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制约,全县土地缺灌率高达44.83%,当地涉农产业发展缓慢,不少农民仍处于贫困状态。

在元谋县决心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事业,并引入高科技节水企业后,海尔金融保理绿色信用链群顺势切入,针对当地政府的各方痛点推出了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。

通过引入“特许经营权+股权”的信用变现方案,农户不花建设费用就用上先进的灌溉设备,实现农业节水灌溉的降本增效,元谋县涉农产业也实现提质增产。同时依托“产业投行”模式的资源链接优势,绿色信用链群为农民去除化肥中间商,使农户可以直接对接化肥厂,将水和水溶肥混合精确滴灌到作物根部,帮助当地农民节约用肥的同时减少土地过度用肥的污染。

在此影响下,元谋当地6.6万农民提前享用了自动滴灌技术,用水成本由原来的1258元降至350元,用肥成本降低60%,亩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,年节约用水约2200万立方米。作为模式的受益者,元谋县小番茄种植户虎永平表示,自家农田现在每亩产量增长100%,每亩收入4万多元。

链式信用生态的深入实践不仅惠及农户,也实现各方增值。参与项目的节水企业实现了营收从12亿元到18亿元的大幅增长;链接至产业的8家资金方告别了传统金融服务难以介入的尴尬,并在项目安全运行的基础上从中受益;元谋县政府则不仅实现了节水目标,还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,加速了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。

链式信用生态的复制成果,体现出“产业投行”模式的跨行业兼容性,更体现出海尔金控物联网共享金融的普世价值。这种从产业痛点切入,以创用户体验迭代为宗旨,链接资本、科技、资源,赋能核心企业物联网模式转型,重构产业生态价值,实现生态各方增值分享的金融创新探索到底能释放多大动能?

目前,海尔金控已凭借“产业投行”模式布局8大领域,让全国16个省/自治区内的2万多户贫困家庭,65000多人实现了创业脱贫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升级,“产业投行”模式正在持续引领。

缺灌田里长出“摇钱树”,海尔金控“产业投行”模式赋能现代农业

央视点赞物联网农业的背后:海尔金控物联网金融让现代农业更“智慧”

移投行家族办公室IBKFO成功举办2018家族财富管理高峰论坛

✽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(承兑)。

粤港澳大湾区政策陆续出台,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亦为中国应急产业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。编制实施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》。联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