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凌汛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:高纬气温只是成因之一

气候 趣财经

黄河下游每当冬春时节,多数年份发生结冰、淌凌、封冻和解冻开河等现象。有的年份只淌凌不封冻,有的年份封冻或解冻时,冰块堆积,抬高水位,形成凌汛。那么黄河形成凌汛的原因是什么?凌汛现象有何防范措施?下面我们来听听黄河网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。

黄河为什么会出现凌汛现象?

1、地理位置与气温影响

黄河下游位于北纬34°50′至38°,东经113°30′至118°40′之间,由于上下河段纬度相差3°多,冬季气温上暖下寒,山东北镇历年冬季平均气温比河南郑州低3℃左右,月平均气温低2.4~3.5℃。上段河道冷的晚、回暖早,零下气温持续时间短,下段河道则反之。因此上段河道封冻晚冰层薄,融冰开河早。下段河道封冻早冰层厚,解冻历时长开河晚。山东利津河段较郑州

花园口河段,流凌日期早8天,封冻期早10天左右,开河期晚10天左右。当上段解冻开河冰水齐下时,而下段河道往往处于冰层固封状态,故易发生冰凌插塞堆积,甚而形成冰坝,阻塞水流,导致冰坝以上水位陡涨,轻者漫滩偎堤,重则漫堤决口成灾。

2、流量的影响

黄河下游冬季河道流量为上中游地下径流汇集,据1950~1985年水文资料统计,冬12月至次年2月,花园口、高村、利津站月平均流量分别为610、590、588立方米每秒。河道流量因受宁夏、内蒙古河段淌凌、封冻河槽蓄水增大的影响,呈现由大到小,再由小到大的马鞍形过程。凌汛期小流量时段,同时也是低气温时段,流量小气温低容易封冻,形成封冻早冰盖低,冰下过流断面小。当流量增大时,迫使冰盖随水位上涨抬高,尤其是来水突然增大时,水位急剧上涨,水鼓冰开,冰水齐下,但下段河道冰凌固封阻水,因骤然壅高水位,形成凌峰,以致水鼓冰开,称为“武开河”。当气温转暖,冰凌大部就地融解,虽有少量流冰,但水头小,形不成凌峰,称为“文开河”。

凌汛与伏秋大汛不同,伏秋汛期洪水,经过河槽调蓄,洪峰流量自上而下是递减过程。而凌汛是河道封冻后,冰盖下水流阻力大,流速小,封冻河段水位抬高,河槽蓄水量增加,开河时冰盖破裂,河槽蓄水量释放出来,沿程冰水越集越多,凌峰流量沿程增大。1957年开河时夹河滩流量685立方米每秒,到高村增为920立方米每秒,到利津增大为3430立方米每秒。伏秋汛期洪水位自上而下普遍升高,而凌汛期在封河、开河时,一旦冰凌插塞河道,局部河段水位陡涨,有发生漫溢决口的可能,给防守抢护造成严重困难。

3、河道形态的影响

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,窄河段且多弯曲,凌汛开河时水冰齐下,极易在狭窄弯曲或宽浅河段插塞,形成冰坝阻水,致使水位陡涨,冰水漫滩偎堤。利津王庄、张家滩、宫家等窄弯河段多次发生冰凌插塞。河口段河道宽浅散乱,沙洲多,冬季淌凌时容易插封,历年封河多是先从河口段开始。开河时气温低冰层厚,冰凌易阻塞河道,漫滩机遇多。此外,河道逐年淤积抬高,河势变化大,滩槽高差逐年减小,加剧了凌汛漫滩机遇。

黄河下游自1948年至1985年37年中计有32年封冻,在封冻年份中,陶城铺以上有10年未封冻,封冻最长时上达河南荥阳汜水河口,长度为703公里,最短时仅封至垦利十八户,长度为40公里。冰量最大为1.42亿立方米,最小为150万立方米。在封冻的32年中,利津以上山东河段发生冰凌堆积形成严重凌汛的有8年,其中1969年凌汛曾出现历史上少见的“三封三开”的严重局面。1951年、1955年凌汛曾在利津王庄和五庄决口。

以上对黄河凌汛成因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,因为凌汛可能造成的危害极大,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,即使出现灾情,在自然伟力面前人的力量显得杯水车薪,所以对于凌汛防治工作是最重要的。而具体的防治措施有:一是开展气候趋势预测,制作发布黄河凌汛专题服务材料;二是严密监视天气变化,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,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;三是加强与农牧、水务、安监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,合力防范,保防凌安全;四是进一步完善黄河防凌应急预案,开展应急演练,做好应对突发性险情的气象保障服务。

2019年iPhone在中国销量还会继续下滑吗?三大原因分析

✽本文经趣财经授权每日财经网转载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(利好)。